倒转几趟车,颠簸地来到沟洞村口,在步入寨子的途中,放眼望去便是满满的绿色。进入侗寨后,瓢泼大雨轰然倾泻而下。躲雨中,抬头便是一幢幢木屋映入眼前,黑色的瓦片或者青黑色的树皮,在风雨中褪色的木板,与丛峦叠嶂的山,绿油油的稻田,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视角享受。

之后几天,走进过很多小木屋,慢慢发现一座木屋一般是三层结构式的建筑。随后,在和老乡们聊天中,细问才知道,简单的木屋看似质朴实则精心。通常来说,木屋的第一层是堆放各种杂物,圈养各种家畜。这是因为气候比较潮湿,不适宜居住,同时由于通风条件比较好,家畜所排泄废弃物的味道能随风流而消散,转而被周边的树木所吸收,从而不会影响人的居住环境。木屋的第二层是居住的地方,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堂屋,墙上摆放着神龛,还有卧室、厨房等。木屋的第三层基本就到屋顶了,可以近距离看到树皮式的房顶,或者看到瓦片上露出的光线,这一层一般不用于居住,留它空着,或放一些小东西,也正因为该层结构留空较多,方便了空气的流通,使得夏天第二层也不会那么炎热。我想,这与现在的隔热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。这种建筑原料主要来源于寨内的杉木,这是一种质地轻韧,强度适中,能抗虫耐腐的木材,杉木会在时间的风雨中慢慢变成灰黑色,甚至长上青色的青苔,但是也很少会腐烂。


对于这种建筑我有着更为浓厚的情感,因为我年幼的时候也是居住在木制结构楼房中,但应城市发展的需要,我经历了从木房步入水泥房的过程,发现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不一定是舒适的生活。其中,最为深刻的体会就是木房防潮功能实在是太给力,不需要使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对比,当你看到水泥房墙面布满的水滴,甚至是被湿气泡发的墙面,便一目了然。
但围墙效应总是普遍存在的,寨子里的他们对外面世界的范式充满着羡慕。每进入一屋,总会听到“我们这比较简陋,比不上你们那儿”、“这里不方便,不好,你们别介意”之类的话。我很能理解他们对于体验现代化发展的渴望,对于谋求自身发展的渴望,但作为亲身经历过转变的我来说,始终还是有些许的不舒服,我更愿意理解成这是他们谦虚的表现。
也许,水泥房、砖瓦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潮流的象征。但我想说的是,潮流是什么?不同于规律,潮流,它是短暂的,是多变的,是非普遍适用的。
总是这样的,墙外的人羡慕墙内的人,墙内的人羡慕墙外的人,但实际上真正的快乐既不在墙内也不再墙外而是墙本身。